(据南方都市报 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 顺德力量 LC50版报道)“A P E C蓝”、“广马蓝”,当越来越多与蓝天相关的新名词在朋友圈中传播时,你可想到气候变化的强大压力,正推动着后工业化时代里的顺德制造企业,不断往节能领域去变革创新。
除环境压力外,人口红利消失、土地缺口瓶颈,也让后工业时代的顺德催生智能制造、机器代人、物联网技术这些新事物。这样的创新伴随着产业趋势,是看不见的“市场之手”在起作用,更有一班顺德企业家在顺时谋动,来自民间的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成为推动顺德可持续发展的一股力量。
创新方向:“机器代人”
用工缺口下,工厂加紧“机器代人”
11月21日,陈村镇利迅达机器人公司生产车间内,蒋小双正在为顺德另一家企业———富华机械的自动化焊接生产线做最后的出厂调试准备。
富华机械是这一波使用“机器代人”的顺德制造企业中的一员。位于勒流的富华机械是全球最大的半挂车专用零部件生产商,为全球的半挂车制造业及运输业提供半挂车车轴、支承装置(支腿)、悬挂系统、牵引座(鞍座)、牵引销等零部件。但这家企业在近年来却饱受用工困扰,如车轴的生产环节需要抛光打磨,但在富华机械的车间内,已出现年龄断层现象,抛光工人年龄均已过35岁,即便企业开出1万元/月的高薪,恶劣的生产环境也吸引不了年轻的技术工人。
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同样在近三年遭遇用工短缺难题的还有压缩机生产企业GMCC美芝,这是顺德的另一家隐形冠军企业,从2009年起空调压缩机产销规模持续雄居全球第一,全球每四台空调就有一台使用GMCC美芝压缩机。但是,部分高温焊接、熔解、锻压工序招不到工人却是这家企业亟需解决问题。
美芝顺德工厂总经理黄年周今年以来一直在推动“机器代人”这项技术改造工程,而伴随这项基础性工程的还有美芝正在建立的四大系统———计划排程系统、供应链采购计划系统、在制品条形码扫码系统、仓储管理系统。这家工厂试图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提升生产效率,已累计技改投入将近1亿元。
“工厂的压力在于是否能把人减下来,信息系统的引入是不可避免的,进而才能真正生产效率提高,成本降低、让品质更稳定。”黄年周举例说,工厂在年中对拉床进行了自动化改造,虽运用上了机器手,但因需要工人二次装夹,第一次改造并没有真正把工人从生产线减下来;在第二次改造中,通过增加视频探头,并利用机器人公司开发的识别软件技术,让机械手来判断零部件的具体位置,再指挥机器手去抓零件,这才顺利将此前的装夹工人替代掉。
在美芝的工厂里,车间道路也在重新粉刷,为的是能够安装上一种可供智能搬运机器人行走的电磁轨道。工人与机器人在车间里共同劳作着,这是顺德制造企业内一个新的生产情景——— 智能工厂。
创新方向:机器人公司
不锈钢企业变身机器人公司5年销售额增至1亿元
顺德这一两年来出现的“机器代人”潮流,给提供机器人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的顺德企业利迅达以商机,这家企业在今年的销售收入有望猛增至1亿元。
上文提到的蒋小双是利迅达机器人公司的工程主管,在2012年来到了利迅达,此前他在深圳的富士康工厂负责自动化改造项目。目前除了机器人本体是外企生产外,机器人运作的信息系统程序由利迅达研发团队设计,并在调试成功后再交给下游应用工厂。
“安装调试是最辛苦的,因为应用企业确实是把人减下来了,但这个减人的过程却是靠机器人公司来完成。为了让自动化生产线交货后能无误差运作,安装调试就显得更加重要,有时候一个问题需要团队花上整整一周时间来商量解决。”蒋小双为了参与调试,手掌上沾满了黑色的润滑油剂。
谁能想到,利迅达在4年前还只是一家从事不锈钢加工贸易的传统企业。霍锦添回忆说,早在5年前,当机器人的概念在整个制造业概念属于初创期时,他就开始“投石问路”了。
霍锦添说,促使他进入机器人产业的,是2009年就发生在河南的开胸验肺事件,以及2010年发生在佛山的陶瓷厂、首饰加工厂的尘肺病事件。霍锦添不锈钢供应到的下游企业,如不锈钢厨具企业,同样存在着生产环境粉尘多的窘境,“当时考虑较多的是,认为机器人是个智能制造的行业,代表着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方向。”
由于是一个新行当,霍锦添想到意大利去寻找可以合作的外国技术伙伴,“欧洲金融危机发生后,之前为我上游供应的一家意大利企业差点提供不了设备,这是与海外企业开展合作的好机遇。”
霍锦添选择了跟意大利柯马机器人公司合作,并于2010年在顺德成立了机器人公司,通过招兵买马,投入到研发上。但最初2年内这家机器人新军的订单甚少。霍锦添认为当时他就是在“烧钱”。
转机出现在2012年春节前夕,当时陈村举办花卉嘉年华活动,活动方需要本地一家企业来赞助,霍锦添将2个狮头套在机器人的本体上,到这个花市的大门口展出,跳起了机器人狮子舞,一时引起外界关注。2012年7月,利迅达还将这两只机器人狮子作为广东省两化融合成果产品到国家两化展展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观展时还称赞说:“这不仅是广东特色,还是中国特色。”
“过去订单是以个来做,但今年则是批量来做,比如格力、美芝,都是三四条生产线的规模来购买。”已度过转型艰难期的霍锦添直言,上自动化设备,成本将在3-8年可固化,家电制造企业可放心去接订单。
虽然还只是一家仅1亿元销售额的机器人企业,但霍锦添对于机器人这种契合中国产业升级趋势的产业,却感到信心满满。在11月26日,他还与瑞士机器人企业ABB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共建华南首个金属表面机器人处理应用技术工程中心。